对于沙漠的形态、特征和治理,老农民的理解和感悟
走进沙漠,那里黄沙滚滚,沙岗毗连,犹如大海一样碧波荡漾,连绵起伏,是大自然用风不断的在雕塑,鬼斧神工般在大地上用黄沙画出了各种造型。正当你为还在为沙漠的神奇而震撼时,却不知道,它正在用贪婪的“嘴巴”吞噬着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。
历史上有无数文人墨客,写下诗篇,来赞美沙漠的浩瀚无垠,在蓝蓝的天空下,黄沙漫漫通天际,流沙如泄无尽头。比如唐代诗人李贺的诗句:“大漠沙如雪”,就是形容大漠里平沙万里,在皎洁的月光下,就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层皑皑白雪。再比如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句“大漠风尘日色昏”,也充分渲染了塞北大漠中狂风怒号,尘土飞扬,使天色都变得昏暗的景象。
然而让人大跌眼镜的是,历史上一些人都以征服者的姿态,来对待沙漠,他们却忽略了大漠它独有的性格。行走在沙漠中,如果你的脚步是轻轻的,那么人也会感觉不累,留下的浅浅脚窝,一会就被流沙填平;可是当你用力的往下踩着走,以为和走平地一样,那你就大错特错了,沙子会不断裹住你的脚,让你走起来越来越费力,甚至耗光你的体力,让你永远也走不出去。所以说人类治理沙漠,首先要知道沙漠的个性,才能找到一个正确的做法。
老农民说:沙漠服软不服硬,如果想让沙漠变废为宝,就要采用绵软的方式征服它,让它为我们人类做出贡献。那么,今天我们就从以下几个面来讨论一下吧。
甚至在沙漠里出了这么个笑话:一个城里人来到沙漠里的朋友家,路上碰到牧民,打听这里还离朋友家有多远。牧民指了指前面不远的那座沙丘,告诉他有棵榆树的地方就是。这个城里人一看,原来离目的地不远了,就高兴的飞奔过去。结果翻过了一个沙丘,接着又爬过一个沙丘,把他累得精疲力尽。看着前面不远的地方,可是路却要走很远,这就是沙漠外部的基本形态。
一些人总想着把沙漠推平,然后机械挖沟栽树苗,认为这样容易浇水。老农民认为这种方法是不对的,会破坏了沙漠原生态,更会使沙漠地表面积大量减小,从经济利益上来说绝对得不偿失,无端人为缩小地表面积,会给这里生活的其它生物造成伤害。
所以说,治理沙漠的首要条件,要保护好沙漠原有形态,顺应自然的去征服它,如果你强硬的对待沙漠,它会对人类产生报复。
别看沙漠里的黄沙,摸起来软软的,如果让你体验一下沙尘暴,你就知道它的威力了。它和沙漠里住的人一样,特别温柔善良,来了远方的客人,他们会把最好的食物给你。可是如果来的不是客人,而是流氓,想要横行霸道干坏事,那么对不起,马鞭子伺候,会让你知道做坏人的下场。
曾经的沙漠,放眼都是绿色,这是因为那里的植被有着特殊的结构分布。在以前,沙漠里和现在截然不同,那时候雨水充沛,沙漠形态是这样的:大沙丘底部的低洼地,会有一些水泡子,里面有青蛙和一些水生物,甚至有的还生活着一些鱼虾。水泡子四周,都是生长着一些芦苇或者蒲子,然后在它的外围又生长着红柳和黄柳,一直到沙丘的根基部位。接下来沙丘的半腰,或者小型沙丘顶部,会生长着一些榆树,或者是“老虎刺”,以及“沙巴噶”等等野生植物。它们的根系特别长,一些沙丘上面爬藤植物的根系,会一直爬到沙丘底部,因为底部有丰富的水源,所以这些植物的根,把流动的沙丘牢牢的锁在那里,不能流动。
因此,那时期水草丰美,牛肥马壮,羊靠放牧就可以自然生长。流沙被封住以后,久而久之上面就会产生一层硬壳,上面不仅长满了各种植物,也生长着很多野草,供牛羊等动物自由采食。牛羊走过会留下个脚印,草籽落到里面生根发芽,脚印里会积存雨水,更有利于小草生长,这就是历史以来一直产生良性循环的生态模式。
一块沙漠虽然方圆距离虽然小,可是地表面积却非常大,这样就养活了很多牧民。可是随着粮食以及其它经济作物价格不断上涨,在沙漠外围的一些农耕地区,开始垦荒,再加上林木加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,大片的树林都被现代化工具消灭殆尽,林地变成了耕地。雨水开始逐年减少,后来出现连续大旱。沙漠里的地表水泡子,开始消失,沙漠里的树木渐渐旱死,沙漠形态又开始产生流动性。
特别是在沙漠外围的农耕地区,也会有一些沙丘存在,一些农民为了把这些集体荒山荒地占为己有。就在冬季时,把“老虎刺”和“沙巴噶”等植被刨出,等待春天刮大风,几年之后就把沙丘吹平,种植上豇豆、绿豆等作物,来提高自己的收入。虽然当时还风调雨顺,但是这也间接的造成气候向不好的方向变化。
但是,沙漠的流动性特征,也在时时刻刻威胁着人类,因为它们可以侵袭大量农田,让本是沃土的地方变得寸草不生。然而,沙漠也有它的可固定性特征,为我们人类提供了生存发展的大量空间。
这就需要我们人类要了解沙漠特征,不能盲目的使用不正确方法去征服它。要学习老祖宗留下的宝贵经验财富,因势利导,让沙漠成为我们人类的好朋友,让那里生活的人们继续和大自然和谐共处,良性循环发展。因此在治理沙漠的时候,绝对不能粗暴式征服。
我们想治沙,就是防止沙漠流动,只要沙丘不向前流动,等到以后雨水充沛了,原来一切的好景象都会恢复重现。picacg哔咔官网入口
还有就是网围栏,它挡住了人进入,但是也挡住了野生动物流动,简直就是破坏自然生态的帮手。在治理沙漠的同时,一些都是怀着“无利不起早”的心态来操作,总想要急功近利的顺便发展种植经济,最后的结果是更加破坏了沙漠自然环境,会让以后还要花费更大的财力物力来修复它。
当然现在的很多治沙措施非常成功,近二年开始雨水变得充沛了起来,从前沙漠里那草长莺飞的景象离我们越来越近了。这些丰功伟绩老农民就不细讲了,大家有目共睹。那么我就提出自己的几点建议吧,是否正确,需要各位看官老师加以评判吧picacg漫画!
【01】生态搬迁移民。很多人有所不知,在农民中,不仅有聪明之人,也有一些大智慧的劳动人民。如果在沙漠里修上公路,再通电通上宽带,然后把人均耕地面积少的农村,搬出一部分到沙漠里生活。这样一来,会使原来村庄里的农民人均土地变多,他们完全可以依靠种地就能过上富裕生活。(这里标注一下,地理位置不同,耕地亩产量也不同,希望一些亩产量低的地区农民,你们种地不赚钱,而一些亩产量高的地区,种地非常赚钱!希望你们理性看待文章,不要总说攻击性语言。)
而搬迁到沙漠里的农民,因为路好,通电和宽带,而且家里交通工具方便快捷,住在哪里都不感到偏僻。而且沙漠面积大,分给他们方圆上百亩沙漠,那么地表面积会是几百亩甚至更多,可以发展养鸡养鸭,也可以养猪,顺便也治理住了沙漠,当然也可以打工,从事什么工作自己决定。
【02】招商引资治理沙漠。其实那些睡觉的沙漠是个宝啊!有能力的人可以修理建一些沙漠水库,把其它水患地区的水引进来,让沙漠里碧波荡漾。这样,会使沙漠里空气湿润,形成有效降水,生态环境会很快恢复。
而水库可以养鱼,以及其它水产养殖,不仅开发者获利,也会造福一方百姓。因为雨水充沛的时候,插上树苗就能成活,而在那些干旱的时期,一棵树成活不知要浪费了多少宝贵地下水资源,或许不知道哪天树又旱死了。
可以预见,沙漠会变成树木成荫,到处是鸟语花香,碧波万顷的沙漠水库,浇灌着几万亩良田,麦浪翻滚,玉米一眼望不到边,这样情景不是大家梦寐以求的吗?
这篇文章中,主要介绍了沙漠形态、特征和治理,这是老农民通过多年观察,揣摩感悟得来的一些思路。因为我们现在喜逢历史上最好的时代,人民群众团结一心,众志成城,相信现在没有任何困难会阻挡我们前进。
所以老农民也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,希望各位专家学者老师能够批评指正,让我们的沙漠未来变废为宝,更好地被我们所用,为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贡献力量!
picacg哔咔官网入口 哔咔漫画 picacg网页版